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跃跃欲试者甚多,探索试水者不少,成功者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必须跨越意识、组织分工与协作、管理体系、资源这四道坎。
文/小德(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
联营曾经是建筑业市场经营的一道靓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市场上35%的业务是通过联营方式完成的。联营这道风景,让人爱恨难分,五味杂陈。爱的是,联营这种经营方式让赚钱变得如此容易,得资质者得天下;恨的是,资质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镇宅之宝,联营无法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
最近几年,风向开始变了。随着国家及政府监管部门资质改革酝酿出台,资质申请及资质升级的条件开始简化。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资质在建筑业市场中的核心价值将会越来越小,纯粹挂靠模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发起了一场向自营转型的艰难之路。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跃跃欲试者甚多,探索试水者不少,然成功者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必须跨越四道坎。
第一道坎
意识
由于联营企业以往挣钱的方式过于简单、直接,以至于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我做自营,我一定会挣钱,只是之前不想做罢了”,于是撸起袖子,接项目、干项目。可往往事与愿违。劳务人员工资发放不到位、物料浪费严重、成本过程数据缺失、结算资料不全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无暇应接,管控失灵,项目亏损严重,各种后遗症接踵而至。企业老板身心疲惫、开始动摇,认为自营太难,还是联营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转型中的联营企业思想意识不到位。联营到自营,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模式转变,而且是认知体系的转变、核心能力的转变、挣钱方式的转变。自营能够赚钱,首先得把“项目干好”,“干好项目”的前提就是需要拥有一身能干好项目的本领。自营的能力尚未建立起来,如何能够实现成功转型?没有只有第十层楼的房屋,没有只吃第三个包子就饱的事情。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盈利效果的转型必然会导致转型的失败。
联营向直营转型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忍受寂寞的耐心,还需要默默付出、苦练内功的坚持。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待自营能力建立起来,项目盈利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二道坎
组织分工与协作
如果说联营是三五个人(管资质的人、敲章的人、质量检查的人、安全检查的人、收钱的人)的事,自营就是整个公司的事情。整个公司上至总经理、下至施工班组都需要参与到自营项目中。自营可以选择项目试点,但是无法选择部分部门试点。在自营的推行过程中,不能说让工程部参与项目,人力资源部不参与,这是不现实的。整个公司参与到自营项目中,这对联营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假设联营企业试点自营一个5亿的房建项目,项目部管理人员需要60人,公司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采购物资部等职能部门以及公司领导约40人,那么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数有100人,同时自营项目还需要管理众多的分包商、分供应、劳务队伍等合作单位。问题来了,对于这种大规模、多人数、多团体参与的作业,联营企业以前毫无经验,也不知道如何投身其中,更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扯皮、推诿、抱怨将会尾随而来。
如果将组织分工与协作细分,联营企业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是各层级的定位。包括自营项目采取三层级管理、还是两层级管理?采取法人管项目、还是项目经理负责制?采取直营方式,还是总分包方式?公司总部在自营项目管理中的功能定位,分子公司在自营项目管理中的功能定位,项目部在项目管理中的功能定位?第二事情是职责分工,包括公司领导在自营项目中的职责什么?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综合部等职能部门在自营项目中的职责是什么?采购部、商务部、工程部、质量部、技术部等业务部门在自营项目中的职责是什么?项目部在直营项目中的职责是什么?项目部的施工员、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第三件事情是工作协作。联营企业需要明确在自营项目中岗位与岗位之间如何配合?部门与部门之间如何配合?总部与项目部之间如何配合?只有协作默契,业务流转顺畅,自营项目才能顺利做好履约和结算,才能实现盈利。
第三道坎
管理体系
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联营企业比较喜欢走捷径。通过“借鉴”各种优秀企业的自营业务制度,改头换面,任意嫁接,将张三的头和李四的身子,接上王五的腿,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然而拼凑出的制度不是“体系”,因而无法发挥体系的功效,在制度实施时,水土不服、排斥反应等问题出现在所难免。笔者曾见到一位联营企业老板在考察多家优秀企业的激励制度后,觉得项目股份制是一个先进的激励手段,于是在信任文化尚未建立、项目经理能力不足、毫无任何自营项目运营经验的情况下,强行推行项目股份制,结果可想而知,一定是怨声载道。建立企业适用的管理体系是联营向自营转型的无法逃避的课题。企业可以借鉴优秀企业的制度,但必须要在理解、消化、吸收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文化、风格、管理习惯等特点,创新出自己的管理体系。“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中建模式也不适应转型中的联营企业。
第四道坎
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永远是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的心中的疼。刚起步转型联营企业,一定会出现成熟的项目管理人员不足、分包分供供应链资源不丰富、资金不到位等情况,继而导致项目管理计划能力不足;客户应对能力不足;项目的签约、履约结算能力不足等问题。资源不到位,导致自营项目做不好,自营项目做不好,导致企业无法盈利,企业无法盈利,就得不到更充足的资源,这似乎进入了恶性循环的魔咒。转型中的联营企业务必要在这循环上有所突破,打破现有循环、建立起逆向循环:做好自营项目带来企业盈利,企业盈利可以获取更好的资源,得到更好的资源可以使得自营项目做得更好。
联营企业向自营转型只有跨过这四道坎,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只有冲突乌云密集的阴霾,才能看到灿烂的阳光。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联营企业需要谋定而后动,系统策划,顶层设计,明确转型的总体线路图,坚持和忍耐三到五年,积累自营需要的资源,培育自营需要的能力,实现华丽转身。
作者|小德,上海攀成德公司咨询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