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发展目标
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区位布局
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8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大连片区59.96平方公里(含大连保税区1.25平方公里、大连出口加工区2.95平方公里、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6.88平方公里),沈阳片区29.97平方公里,营口片区29.96平方公里。
功能划分
大连片区:
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循环经济、航运服务等产业,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
沈阳片区: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营口片区: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全下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辽宁省能够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自贸试验区。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构建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
打造更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制
机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
推动税收服务创新。推进产业预警、信息公开、公平竞争、权益保障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
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着力构建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
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由自贸试验区负责办理。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利用外资综合质量。
探索强化外商投资实际控制人管理,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提升外商投资全周期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
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参与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承包和大型投资项目。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
推进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流程
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依托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货物进出口和运输工具进出境的应用功能,实现贸易许可、资质登记等平台作用,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将出口退税申报功能纳入“单一窗口”建设项目。推进自贸试验区内各区域之间通关一体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放宽海运货物直接运输判定标准。在执行现行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提升超大超限货物的通关、运输、口岸服务等综合能力。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监管制度创新试点。
自贸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在确保有效监管前提下,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风险可控的维修业务。
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建立离岸贸易制度,发展离岸贸易。培育跨国企业设立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结算中心和区域性总部,建立整合物流、贸易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和海关监管制度。鼓励国内期货交易所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期货保税交易、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推动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申请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机制。依托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配套平台建设。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积极推进采信第三方检验鉴定结果。
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立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
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允许自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外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外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允许自贸试验区内租赁公司在境外开立人民币账户用于跨境人民币租赁业务。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在真实、合法交易基础上,自贸区内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分类等级为A类企业的外汇收入无需开立待核查账户。银行按照“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的展业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进一步简化资金池管理,允许经银行审核真实、合法的电子单证办理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轧差净额结算业务。支持商业保理业务发展,探索适合商业保理发展的外汇管理模式。允许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内资融资租赁企业试点,注册在自贸试验区内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由自贸试验区所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同级国家税务局审核;探索建立融资租赁企业设立和变更的备案制度、违反行业管理规定的处罚制度、失信和经营异常企业公示制度、属地监管部门对企业定期抽查检查制度。取消对自贸区内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事前审批,由自贸区所在省级保监机构实施备案管理。
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围绕新型工业化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加快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推进自贸试验区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和改革,探索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稳妥推进自贸区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简化地方国有创投企业股权投资退出程序,地方国有创投企业使用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实行事后备案。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汽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技术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商贸及快递等现代物流、海水利用等产业向自贸区集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利用地方政府投资设立的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自贸区内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推动产业整合。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自贸区内企业开展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检验检测、远程咨询等增值服务。推进专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集成创新载体及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搭建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自贸区内设立租赁公司或专营租赁业务的子公司,重点开展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轨道交通车辆、农用机械、高端医疗设备、大型成套设备等融资租赁服务。
构筑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按市场化方式,加强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对接,设立一批专业化创业投资子基金。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国际化。探索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和国际人才流动制度。
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大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步伐
推进与东北亚全方位经济合作。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大连金普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自贸试验区的互动发展。全面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巩固对日、对韩合作,加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东北亚国际合作。
加快构建双向投资促进合作新机制。推进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日、韩、朝等国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产品输出、服务输出和标准输出并举转变,加大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贸区国际化贸易规则,提升优势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日、韩、朝等国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投资建设境外园区。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和国际航运中心。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航发展制度与运作模式。深化自贸试验区多港区联动机制,推进海陆空邮联动发展。建立航空物流枢纽中心,促进港航要素集聚,增强空港服务功能。加快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港口和国际客滚中心建设。加强邮政和快递集散中心建设,依托日韩海运和中欧班列(辽宁)海铁联运运输邮件、快件,建设有影响力的国际邮件互换局。在交通运输领域,完善快件处理设施和绿色通道。将外资经营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的许可权限下放给辽宁省。
辽宁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高地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列“中欧·渝新欧”班列搭载整齐划一的集装箱,迎着31日的朝阳启程前往德国杜伊斯堡。
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马路两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标语格外醒目。
浙江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基础设施扩建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
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挂牌运营之际,记者赶赴各地,一探究竟。
“渝新欧”是我国最早开通、货运量最大的中欧班列,依托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将承担破解制约中欧班列发展瓶颈、完善陆上国际贸易规则的重任。而在中西部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否定请示”的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李谦说:“重庆自贸试验区将打造行政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的营商环境,推动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
4年前,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正式开行,原本以国内铁路货运为主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日渐繁忙。如今,该铁路港成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霍伟东告诉记者,四川自贸试验区将以成渝经济区等城市群为依托,向东对接长江经济带承接高端制造业;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转移优势产能;结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东盟,向南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同为自贸试验区,地域不同,各有侧重。记者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看到,综合服务中心已进入试运行阶段。67个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办事窗口没有任何围栏,可以和工作人员无障碍沟通。据介绍,该服务中心可办理业务事项211项,“一口受理”的事项已占到70%以上。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河南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杜明军说,相关红利将吸引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集聚,还将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在成立不久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记者了解到,原本涉及9个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实现“一个部门管审批”。
“审批时间将大幅缩短,如企业设立时间减至1至2个工作日,产业项目从原来的150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等。”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说。
辽宁自贸试验区涵盖大连、沈阳、营口三个片区。营口港至莫斯科霍夫里诺的中欧班列开行刚满周岁,已经实现了每周2列的稳定运营。
在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看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高地,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在陕西西咸新区空港功能区,综合服务大厅内人头攒动,扬子江货运控股等多家企业通过“一口办结”窗口,迅速办好入区证照。
空港新城管委会主任贺键告诉记者,依托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法国赛峰、法国赛诺菲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已陆续落户,同时还储备了一大批有意愿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项目。
浙江舟山的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接泊世界散货轮的功能正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正在进驻。记者了解到,浙江自贸试验区将落实“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北到西南,我国已形成“1+3+7”的自贸试验区新格局。专家认为,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的正式挂牌,将有力推动我国形成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区域开放新格局。
消息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