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024-22893655
标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信息 > 正文
02
News
新闻动态
行业信息

2018,走入深水区

时间:2018-01-15
文/李福和(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

2017年过去了。这一年,于中国建筑业依然是激情燃烧的岁月:EPC总承包模式正破土而出,PPP一路狂奔,建筑工业化深入二三四线城市,国际化走向五湖四海;这一年,我调研了150多家建筑企业,感受了建筑人难抑的自豪:中国建筑业建造了世界最多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矿山工厂,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城市群、最高的建筑群、最长的隧道和大桥,“中国之最”正在演绎成“世界之最”,中国建筑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距离世界建筑业的顶峰已是咫尺。

然而,我们也分明感到,伴随2018年的脚步,行业正在走入深水区,每前行一步都变得愈加艰难。贾跃亭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的歌声,表达了他走入深水区的凌云壮志,但歌声还在回荡,乐视奇迹就已随风而逝;当建筑行业走入深水区,深水区出现的全新的特点,给建筑企业提出了更新、更大的挑战。

1

中国建筑业正在哪些地方走入深水区?

过去几年建筑业出现了很多风口,如今每一个风口都在变为挑战,深水区迹象明显。

最大风口PPP模式,正在进入深水区。

PPP模式给领先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机会,“中国建筑”抓住PPP模式的战略窗口期,实现了朝基础设施的重大转型;龙元、东方园林等企业利用PPP模式,甩开了与同类企业的竞争。然而,PPP模式最好的战略机遇期正在过去,项目条件日趋苛刻,参与者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营销阶段,参与者往往拿出拼命的架势,大多数项目风险和机遇的天平正在倾斜,从风险和机遇并存变为风险大于机遇;在落地阶段,不成熟的政府信用和政策环境,让众多项目的推进困难重重,正所谓“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企业层面,最早启动PPP业务的企业发现,财务杠杆已经用到了极致,资产周转速度迅速减慢,现金流越发困难。

对于PPP业务的未来,一位央企的领导给我提过四个问题:1-已中标项目,如何加快落地,防止退库?2-新跟踪项目如何严格评审?3-建设期结束的项目运营怎么办?需要干什么?4-不断增长融资怎么办?PPP模式的抢滩之战已经结束,发包项目的政府、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实施项目的工程企业,都需要有进入深水区的准备。

建筑工业化,正在进入深水区。

十年内30%新建房屋采用装配模式,让进入者激情难抑,在建筑工业化政策启动初期,地方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政策。无论是传统建筑老兵的中国建筑、宝业,还是跨界的中民筑友、远大住工,过去两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布局。两年来,政府给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以极其优惠的地价投资建厂,今天在一线城市拿优惠地价的布局机会不再,二三线市场正在慢慢消失,四五线城市也将慢慢减少。在已经进入建筑工业化实战的市场区域,从业者感到巨大的压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管理优化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管理挑战。根据攀成德对主流PC建筑企业的调研,大多数企业都在盈亏平衡点煎熬,建筑工业化逐步走入深水区。

国际化也在走入深水区。

从感受走出去的兴奋,到感受走出去的艰难,海外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政治差异、经济差异、社会差异、技术差异、税收差异,困扰着走出去的企业。对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深有研究的杨永胜博士,把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他认为高级阶段是“企业凭借其自身的综合优势,主动且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2016年在海外从事承包的1056家工程企业,又有多少企业能达到这个水平?从承包业务走出去到建设模式走出去、中国标准走出去,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正在走入深水区。

工程总承包模式让企业转型进入深水区。

承包模式转还是不转,往往让企业陷入两难:不转型,则建筑企业会逐步沦为价值链最低端的猎食者;转型,则企业面临组织能力转型的巨大难题。设计企业转型EPC是从E到EPC,建筑企业转型EPC是从C到EPC,好的设计企业转型做EPC需要5-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攀成德认为,从C到EPC的转型难度更大,建筑企业需要在思想理念、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组织能力、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作出巨大的改变,每个方面的改变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都需要相当的时间,这是模式转型走入深水区的挑战。

2

为什么建筑行业的发展会走入深水区?

首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了新的判断:1-“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4-“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显然,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业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中国社会在环保、综合品质等方面的需要。

其次这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国内就业人口最多、产值规模最大的服务行业;可是,深入分析发现,行业发展主要是量的增加,而非质的转变;量的增加表现在行业规模变大、企业数量增加、领先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增加。然而,核心能力的建设依然滞后,中国建筑企业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技术能力不足、知识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项目履约好坏偏差过大,与世界顶尖企业在核心能力上,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量变累积到一定阶段后,要么由于量的累积、冰山崩塌,要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凤凰涅槃。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抑或总包企业和分包企业,都需要在社会转型点和自身发展的临界点,做出深刻的选择。

第三这是政策改革累积的必然结果。

近五年是建筑业政策发布的密集期,营改增、企业和人员资质管理改革、招投标方式改变、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批量政策的出台,有如洪水冲向传统建筑业既有生态,终有一天会摧毁传统利益格局的大堤,再造建筑业的利益新格局。我们看到,建筑业市场分割和保护的利益藩篱正在逐步被突破,联营挂靠模式正被很多企业舍弃;企业能力竞争正在取代资质竞争,优势企业逆势增长,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正在被市场和客户边缘化,陷入煎熬或走向死亡;建筑业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在政府的“放管服”功能转换中逐步回归本来面目。

3

进入深水区的建筑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行业发展走入深水区是一种必然,深水区的建筑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进入深水区的建筑业,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转型带来企业分化。

过去几年,建筑业能转型的业务方向正在逐步明确,PPP、建筑工业化、国际化、工程总承包四大转型的风口都已经为人熟知,但真正能站在风口的玩家并不多,每个领域都不会超过1000家,能在四个领域同时参与的,则数量更少;对于九万家企业、5200万从业者的中国建筑行业,能转型的企业总是少之又少,能在转型中获益的从业者,也不会太多。

能力差异带来企业分化。

对于业务和模式难以转型的企业,如何持续生存成为一个深刻的行业课题。以装饰行业为例,收入和利润都曾经快速增长的行业龙头金螳螂,最近三年增长迅速减缓甚至没有增长,而曾经的行业第二亚厦股份,其年报显示收入和利润连续较大幅度下滑,如何走回上升通道是对领导者智慧的严峻挑战。优势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在行业底层的企业,生存境况显然更加艰难,浅水区有最多的市场竞争者,他们注定要经受自由竞争的煎熬。2017年,福建一个千万级的路桥项目近千家企业参与竞标。千分之一的中标概率如果成为生存常态,那么,企业批量死亡的日子就不会太远。

兼并加速促进行业集中。

一些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价值的企业,正被大型资本或者行业优势企业看中,成为被兼并、收购的对象。事实上,这样的案例早有发生、并不断增长,绿地集团对建筑企业的并购连续剧正在上演,江苏建工、贵州建工、西安建工已被收入囊中;而并购者并非只有绿地,建筑央企在海外、国内正在掀起并购狂潮,大鱼吃小鱼的日子就在眼前。

风险增加,建企不死神话破灭。

建筑业进入深水区,暗流汹涌、风大浪急,PPP模式和建筑工业化是传统建筑企业并不擅长的重资产模式,而国际化和工程总承包,项目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幅增加。进入行业深水区的泳者,要么让自己成为游泳高手,要么溺水身亡。金刚组1428年的长寿奇迹,建立在规模小、业务专注两大优势上,今天冲入PPP业务洪流的企业,如何应对可能的金融风险和后期运营的管理难题?那些四处布点的PC企业又如何应对问题重重而又盈利困难的行业现实,如何解决规模迅速增长的企业管理挑战和满足资本盈利的渴望?大型企业如何既防止单个风险的发生,又防止风险的叠加?从温州中城建设的破产到宁波华丰的重组,特级企业的崩塌已是现实,如果大象都会倒下,蚂蚁又焉能永生?

细分市场竞争重构。

部分细分行业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对从业者既是挑战,也为优势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纵深,竞争态势重构的可能性逐步增加。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颠覆,PPP颠覆了基础设施市场,中国建筑已经证明;工程总承包将会颠覆设计、施工分割的价值链模式,这一幕正在上演;中民筑友、远大住工、三一住工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龙头,颠覆了只有建筑人能干建筑的理念。更多的细分市场会被重构,传统家装市场和乡村建设市场,将在2018年发生深刻变化;据金螳螂发布的信息,2017年金螳螂的家装业务在全国布局130多个网点、完成2万套住宅的装修、实现近40亿营业收入,逐步颠覆传统马路游击队的家装模式,推动家装进入巨头引领的新阶段;中民筑友的筑友家正在进入乡村住宅建设市场,被乡村富裕阶层广泛接受,其战略规划显示,在未来5年达到年建设能力10万套的规模,而中民筑友并不是唯一进入乡村建设市场的企业,这些乡村建设市场的参与者,将颠覆千年来中国乡村的建设模式。这两个细分市场的巨大容量给资本提供了舞台,而他们创造的可复制模式,使他们的触角延伸到过去无法延伸的地方,这是新时代给予创新者的机会,却是路径依赖者的坟场。

4

中国建筑业又该如何应对深水区的挑战?

走向深水区的中国建筑业,要么前功尽弃,回到起点;要么风光无限,开启一个全新时代;它不仅是对企业的挑战,也是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那么,建筑业政策的管理者需要做什么?

良好的政策引导。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从政策引导的角度看,深水区的改革迫在眉睫。工程总承包、建筑工业化发展中的诸多政策问题,实质性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操作;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也到了做出明确选择的时候,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做法不可能持续;建筑法的出台则已刻不容缓,行业法律的滞后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十九大”展示的改革和发展决心,让我们看到建筑业一幅全新的政策画卷正在徐徐打开,我们期盼着未来的建筑业改革者,成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企业家和建筑人又需要做什么?

大企业的使命感。

松下幸之助先生曾说,大企业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国建筑行业的排头兵,则需要以国际水准来要求自己,成为中国建筑业冲刺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中国标准输出、工程总承包推行、数字化技术应用、管理方信息化和知识管理的全面提升,只有大企业才能带领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建筑业的巅峰。

优秀企业的务实经营。

在深水区的建筑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专业领域,都需要建设自己的核心能力,让客户满意。任正非先生的华为之道丰富而深刻,历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值得建筑企业学习:“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个字-傻!”“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流了多少辛酸泪!...华为人就是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华为人付出了节假日,付出了华为人的青春和身体健康,靠的是常人难以理解和忍受的长期艰苦奋斗”,深水区的建筑企业,有如马拉松的途中跑,寂静痛苦、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机会。

一线人员把项目做实、做好。

最好的行业有很差的企业,最差的外部环境也有很好的企业,对行业走入深水区的建筑企业,是最好的劝告。做实、做好项目,让客户满意是建筑企业永恒的基本功,“不要这么多方法论,认认真真地把豆腐磨好就有人买”,任总道出了企业经营的根本,而这既是每个企业可以做的,却又是企业最难做到的。

2018,建筑业正在走入深水区,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定前行,就会风光无限,那是拼出来的美丽,不是等出来的辉煌。

作者|李福和,上海攀成德公司董事长。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原创,谢绝转载,欢迎大家把文章分享给好友、转发朋友圈!


版权所有:辽宁正大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电话:024-22893655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法律责任
     
服务咨询

你好,欢迎来到正大咨询,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